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声”:永矢弗谖 祈愿和平  (2018-12-13)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阅读 (2357) 作者 :英雄 (0) (0)
  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年是中国第五次以国之名义,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上午十时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步入寒冬的南京,气温逼近冰点。冬日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人们身穿深色衣装肃立,胸前别着白花、和平鸽胸针。集会广场黑色“灾难之墙”前,千百人的洪流汇聚,和肃穆气氛下的寂静形成巨大反差。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悲怆地讲述过往,国际友人漂洋过海为历史真相奔走相告,中日僧侣为遇难同胞超度祈福,白衣黑裤的青少年朗朗诵读和平宣言……在这特殊的一天,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声音汇聚此刻,无一不告诉世人,“要和平,要和平”。
  
  每一位坐在公祭仪式现场前排、两鬓斑白的幸存者都心存执念,即便行走困难、需要搀扶。“我要为他们(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讲句公道话,一直等到日本(官方)承认(南京大屠杀)历史并道歉。这是我最大的心声。”90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对记者说。
  
  91岁的幸存者葛道荣在寒风中为遇难者脱帽哀悼。“我们的童年是苦难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老人感慨地说,历史一定要铭记,希望世界上的母亲不再流泪,世界上的儿童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
  
  “铛!铛!铛!”年近八旬的旅日侨领林伯耀,和同伴一起撞响了纪念馆的和平大钟。他和这里有着特殊的缘分——他是最早提议建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人之一,也是最早呼吁举行南京大屠杀悼念活动的人之一。他敲响的大钟,是他协同14位在日侨胞捐资铸造。
  
  为中日友好奔走几十载的林伯耀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他回忆,原本给大钟起名“警示大钟”,但因为南京大屠杀惨案不仅仅是中日两国的历史记忆,更是全人类的教训,希望全世界都要记住历史、珍视和平,于是将其改名为“和平大钟”。“今天撞钟,更是体会到和平的含义”。
  
  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亚历山大·皮扬科夫斯基同友人们一道,参加了公祭仪式。因接触到南京大屠杀史受到深深触动,他开始创作和平主题的乐曲,“音乐是表达、追求和平的语言”,他说,会把和平之声演奏下去。
  
  “呜——”凄厉警报声划破长空,长江南京段数百艘轮船汽笛齐鸣,声音汇成的洪流在长江边回旋。在南京中山码头,三个“人”字构成的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矗立在长江江畔。81年前,日军在中山码头附近分批屠杀万余人。
  
  胸前佩戴白花的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学生代表告诉记者,这里的丛葬地就在学校附近。走过这些令人痛心的历史现场,他愈发感觉到,战争是人类的公敌,和平是人类的福音。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在青少年朗朗诵读声中,千羽和平鸽腾空而起,在古城南京的上空振翅高飞。


没有任何文章评论!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姓名 发布评论请先登录
内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换一个验证码
Baidu
map